目前中国的教育培训行业,正由传统培训的“一国独霸”,变为现在和未来的“三分天下”。这三分天下的发展走势,就是双休日培训、一对一辅导和工作日托管,将逐渐细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分支行业,并在经济效益规模上形成额度大致相当的三块大蛋糕。
一、一对一辅导将逐渐变大,大到与双休培训旗鼓相当的水平,从而形成一个“培训贵族型”的民办教育新行业。
一对一辅导这种培训贵族型教育方式的产生,发端于本世纪之初,距今大约有10年左右。其最典型的代表,当是目前中国个性化教育的领导者——学大教育。为什么一对一能在全国蓬勃兴起呢?答案很简单:与中国十年来基尼系数的劣势变化相应而“应运而生”。
基尼系数是1922年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的,测量国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据标准,其基数低于0.2为“收入绝对平均”,0.2——0.3为“收入比较平均”,0.3——0.4为“收入相对合理”,0.4——0.5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为“收入差距悬殊”。 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基尼系数为0.465以后,便在后来年份不再公布这个系数的官方数字。于是,后来的数字众说纷纭。根据其后至今多年来的社会状况和其系数的飚升走势,:现今中国的基尼系数早已超过了0.5,即进入“国民收入差距悬殊”的社会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什么概念呢?2010年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是:全国20%的高收入者占有全国42.5%的社会财富。高收入者和较高收入者在生活消费以外,第一位的消费,只能是也必须是——对子女的教育消费。而在中国的公立学校全部实行义务教育,其教育消费的资金投向必然是民间的教育培训。但原先以培训平民子女为对象的低端培训方式,即一个班十几、几十个孩子的大班培训模式已满足不了这些高收入者的胃口,于是一对一辅导这种贵族培训模式便必然会应运而生。今后随着基尼系数的不可能短期改变,更随着更多的人越做越大,将有超过20%的高收入和越来越富者离开培训而加入一对一,因此这种贵族式培训必然要成为与平民式培训旗鼓相当的新行业。
学生托管的低端经营模式,是畅行引于上世纪最后十年期间的“小饭桌”。最开始是一批55岁就退休的老大妈、老太太做这件事。后来,被国营企业的下岗潮冲刷下来的下岗工人,在开起小卖部、小餐馆、擦鞋摊位和摆起大碗菜的同时,也开起“小饭桌”并成为其主力军——替学生家长接送午、晚放学的孩子,再帮学生家长照管孩子的午餐和晚餐饮食。
这种低端经营的“小饭桌”由于下岗工人和退休老太的文化水平有限,因此孩子的辅导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当家长们为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即愿意再花钱去减少自己辅导孩子作业的辛苦时,具有教学资质或具有辅导孩子作业能力的专业老师出面经营的专业托管机构便应运而生。这就是从新世纪开始,各种专业托管机构在中国省、地、县城遍地开花的本质原因(综合原因后面再进行分析)。中国学生托管就是这样,经过一级跳跃后,从低端走上了中端。
顺着中国学生托管的发展历史,纵观其前景,可以肯定,这种托管还必定要继续由中端向高端发展。托管和培训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培训的主体教育目的就是一个——家长希望通过培训提升孩子成绩,除此之外,几乎别无它求。但托管却融进了"帮孩子搞好生活服务"的内容。这个内容从内涵和外延上包括的东西就太多了。相对于孩子在培训机构只有双体日两三个小时而言,孩子在入托机构留存期为每周五天,每天在五小时以上。那么,孩子的人身安全、饮食卫生、吃饱穿暖、爱眼护齿等等一系列让家长操心的问题就太多了。而人的又是没有止境的。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多的人手里会有更多用于孩子消费的资金。在这多重因素作用下,所有的孩子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幸福指数不下降,必然要花更多的钱,去购买托管机构在托管自己的孩子时的那种价值最大的"效用"——被除数大了,指数(商)才会大啊!什么托管机构才具有价值最大的"效用"呢?换一句话说,价值最大的"效用"是指什么内容呢?内容肯定要包括:
2,托管机构的硬件实力必须非常好——孩子那么长的时间待在你那里要尽量舒适;
3,托管机构的软件实力必须非常强——孩子在你那里做作业必须效果非常好;
5,托管机构的托管质量必须十分高——我宁愿多花钱也要买个安全放心;
6,托管机构的社会信誉必须非常好——连吃的穿的都讲品牌的孩子,托管更要找个“像样的地方”。如此六大“效用”内容,只可能指向一处地方——著名品牌托管机构。到这时候,学生托管将进行二次跳跃,从“专业托管”发展到“品牌托管”。
学生托管为什么可以发展到同教育培训等量齐观的状态,即为什么可以和“一对一”一样,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新型教育分支行业呢?道理也很简单:当今中国的学生家长需要对孩子进行“教育+服务”者,绝对不会需要只是单纯教育者!
三、双休日培训的发展已达强弩之末,在提前进入品牌时代以后,必将展开下一轮的优胜劣汰,世纪之交的从业潇洒将不复再有。
由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的大学生家教发展起来的双休日培训(含寒暑假培训),几乎走了长达30年的潇洒风光之路,以至在当代世界教育史上,创出了一段堪称神话的佳话——全中国每个城市都同时存在着成百上千个各称各异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这些机构既互不关联,且都个个风光潇洒!但到现在,这种发展已渐成强弩之末——近两三年以来,不光没有什么新的培训机构诞生,而且不少老机构反而关门大吉。相反,一些品牌培训机构,尤其是一些名牌培训机构,却在全国各地把"加盟""兼并"搞得风声水起,热火朝天。这种情况说明,至少从新东方、安博、学而思三家培训机构相继上市之日起,中国的双休日培训即已进入品牌时代。
双休日培训之所以呈强弩之末,即发展的规模不可能再继续膨胀的原因,似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自身的先天局限性充分显现,其局限性带来的负作用阻碍了其规模的无限膨胀。学生家长送孩子来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其文化课成绩,但“提升成绩”这一任务又是单靠培训根本完成不了的。首先,需要提升成绩的孩子们主要有四大原因:或者是过于玩劣成绩不好,或者是对学习缺乏兴趣成绩不好,或者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成绩不好,或者是智力原因导致成绩不好。显然,这四大原因的消除,单靠双休日上培训课是根本解决不了的。其次,某孩子在一个星期长达五天计40多小时的“大锅饭”中,都“吃不饱肚子”,你培训机构仅靠双休日两天总计也就是两三个小时(单科)的“开小灶”中,让其“吃饱”,显然是力度不足的,甚至是自不量力的。这种培训时间相对很短的先天局限性带来的负作用是:来参加培训的孩子有相当数量提升成绩不明显。这种不明显的真正原因,培训机构自身,作为教育行业中人,自然洞察其弊,心知肚明。由于吃了这碗饭,便自然不会说破这层道理,甚至更要反其道而行之去强化正面宣传。一个又一个家长也许因为涉时短、涉事浅而长期不知其弊。但“鞋子大小只有鞋知道”的那些孩子们,自然会感同身受,明察其弊。如此情况持续30年,当这些孩子又生了孩子后,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会去送自己的孩子去"培训"吗?
2、社会就业渠道的多样化,减缓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拥挤,相应弱化了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去培训”的积极性。
3、“反面大学生”的镜子,照得许多家长减弱了“不惜血本买智育”的积极性。“高学历不等于高回报”、“大学生不一定好就业”、“好智力不一定有好德性”、“抚养他最后没报答我”之类的事例多了以后,也使许多家长减少了重金投培训的积极性。
4、多种培训替代品分流了培训生源,使培训产业渐入式微。有钱人开始弃培训而奔向了“一对一”;发现“托管”不仅可以提升学员成绩,还可以享受附加服务者,弃培训而奔向了托管;还有的学员奔向了网上培训;甚至有人还奔向了在校老师的“地下培训”……如此结果,培训行业便只可能缩水而不可能膨胀了。值得指出的是,这种缩水在外人看来甚至在培训行内部人士看来,似乎认为是“不存在的”,或者认为是“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中国人口的继续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使培训需求的人口绝对值在大幅度增加。正是这种增加,掩盖了其"实质性块头"正在缩小的真相。
放眼今后中国的培训市场,品牌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将再所难免。在“生意不好做,甚至越来越难做”的情况下,已经生存达10年以上的各品牌机构,为了今后的“饭碗”,必将要开展“大鱼吃小鱼”、“精鱼吃憨鱼”的优胜劣汰。这一轮的竞争将更加激烈,20年前打一块培训招牌就大幅赚钱的“空手套白狼”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迎接各位培训大侠的,是更加残酷的生源争夺战。